关于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由:admin 发布于:2024-02-11 分类:华体会hth登录入 阅读:35 评论:0

  ● 陈芷怡 吴梦瑶 王国灿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共同富裕,短板弱项在农业农村,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农业农村。2021年浙江省发布《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为高质量创建乡村振兴示范省,高水平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浙江样板,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指明方向。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探索,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乡村振兴,示范“带”动。乡村振兴示范带旨在以村为节点、以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凝聚工作力量、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将各种资源、各种业态融为一个整体,互为补充、互相支撑,形成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先行示范带,以“带”的振兴辐射带动全省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重要性

  正如从2015年4月底开始,在全党展开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一样,坚持以上率下、示范带动,我们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也要抓住示范引领这个关键,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形成上率下行、上下联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良好局面。

  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城乡地域限制,有助于城乡统筹布局、发挥集聚优势、形成规模效应。此外,示范带因地制宜围绕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五方面进行建设,能够有效解决示范带内的“三农问题”:在产业方面,有利于壮大示范带内乡村产业,推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生态方面,有利于改善示范带内的生态环境,让生态效益转化成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乡风方面,有利于弘扬和传承示范带内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开拓群众的文化视野;在治理方面,有利于提高该区域内基层党组织的管理能力,提升示范带的“三治”水平,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在生活方面,有利于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改进示范带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推进示范带村民可持续致富。

  二、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必须抓好五个方面

  (1)三产融合,兴旺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三产融合发展是产业兴旺的出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民和本地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有利于产业延伸与融合,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农业领域的创业创新机会,拓宽新业态新产业的发展空间。此外,三产融合更能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增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借助各个村庄的自身环境、文化等特色实现三产融合,通过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加快各村资源、技术、人才、资金以及市场需求等相关要素的整合重组优化,调整各村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全域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三产融合的关键是充分挖掘农业非传统功能。通过农村所特有的自然风光、乡土文化等特有优势,加快这些资源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从而形成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型支柱产业。

  (2) 绿水青山,生态宜居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生态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乡村振兴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要牢牢扭住绿色发展理念这个中心,为乡村生态宜居打造一片蓝天。”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举措。过去,由于秸秆焚烧、化肥农药使用超标、生活垃圾倒河中、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农村污染型企业废水废气排放不达标等,导致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对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做到长期抓、经常抓,并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导向,加快建设绿色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针对农业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深入推进绿色防控,强化生态经济补偿、绿色效益激励的政策扶持。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十余年来,余村人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走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要始终坚持两山理论。一方面,要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间的转化通道,对本地区的资源环境特色、乡村的区位特点、各村的产业环境和基础,以及目标人群的消费市场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合理化挖掘。着重开发依托当地生态环境发展的相关产业,拓宽发展思路,探索发展“绿水青山”的内生性产业,如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技、乡村文化、特色村镇等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重视绿水青山和文化传承,提升农民的参与度、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生态宜居不仅表现在村容村貌的整洁,也表现在村民日益增强的环保意识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富有生机活力的生态宜居乡村。

  (3)文化振兴,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精神保障、奠定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作为文化振兴重要推动力的乡风文明建设,要将乡村优秀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农耕文化资源,必须培养农耕文化传承发展高质量主体。发挥有农耕经验的老农在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中的作用,借助文化志愿者组织、老年协会等载体在示范带集中统一开设农耕文化课程,在农民中普及弘扬农耕文化知识;鼓励民间艺人、农耕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社会实践,并支持优秀传承人出国交流,培养一批技能指导大师。同时,加大对农耕文化传承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此外,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以及视频动画等新媒体手段,对农耕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展示以及创作农耕文化艺术作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价值,让更多村民参与到农耕文化学习传播中、深入体会其中的观念和精神,将正确的价值观用以强化广大村民的集体意识和行为,使村民主动投身保护并传承当地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伟大事业。

  另外,示范带内乡村要重视公共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阵地管理:加快完善乡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整改距离村民生活区较远的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半小时”文化生活圈;整合原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立示范带乡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其次,要加强示范带内乡村特色文化供给: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文化节庆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使农民群众在活动中感受民风乡情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4)党建引领,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是提升城乡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对于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乡村治理中,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就很难开展乡村治理,更无法推行三治融合思想,因此必须立足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深化党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地位,通过党建活动引领乡村治理,更加重视并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推进乡村治理进程。

  首先,要注重党建保障,充分发挥自治优势。积极地引导组织,支持广大群众、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充分厘清村民自治的内容,通过依法对农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以及经济组织的统一领导,为村民提供依法自治的环境,提高村民对自治内容的认识,团结带领群众,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职能。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的党组织建设中,需要通过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民主法治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群众最关注的利益冲突,发挥群众在依法自治中被赋予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整合多渠道力量,避免侵害村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依法满足农民的基本利益诉求,从而充分实现治理实践中党组织领导职能与先进性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其次,要坚持党建引领,推动法治落实。法治思维的培养应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将“三治融合”中的法治治理方式作为基点,通过长期的、集中的普法教育等法律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示范带内村民的法治观念,提升村干部及乡村治理主体依法治村能力,对于维护乡村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保证乡村治理有效性。同时,村级党组织在村级事务管理过程中应善于运用法律服务,完善示范带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最后,要落实党建主导,培养乡村德治氛围。党建是引领社会治理创新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应该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准线,成为基层治理的支撑结构和内在骨架。因此,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德治”建设,也必须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立体的新德治格局。积极推进示范带精神文明建设,落实道德模范榜样机制,树立村民身边的道德榜样,将道德模范的事迹进行宣讲,向村民传递正能量,发挥道德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积极效应,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村民自身道德优化。

  (5)点绿成金,特色产业富民

  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生活富裕不只是村民经济上的富裕,还有精神上的富裕。因此,想打造生活富裕的幸福乡村,就要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之间的耦合关系:产业兴旺可以促进农民生活富裕,而农民生活富裕又能为产业兴旺提供人力和资金的保障;生态宜居为农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增强农民生活幸福感,而美丽的生态环境又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为村集体带来收入,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乡风文明可以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增强科学文化素养,丰富农民精神世界,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又能为生活富裕提供科学的指引;党建引领村集体、村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促成和谐生活环境,治理有效可以为村集体实现生活富裕营造良好环境。

  近年来,浙江省温州市“三农”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美丽田园的“两带一园”建设为抓手,高标准提升农村人居环境,高品位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引领乡村振兴“新航向”。洞头元觉花岗村、永嘉岩坦源头村、文成西坑让川村、泰顺筱村徐岙村等众多乡村纷纷加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队伍,一个个颜值高、人文美的乡村,犹如一颗颗珍珠,为瓯江大地增添了美丽底色。

  

  又如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不断“美村容、兴产业”,建设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宜居宜业的新农村,推动农村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

  翁源松岗村内成立了由村里的闲置粮仓建设而成的万艺电商文创中心,目前已经吸引了临近30余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园内开设兰花带货直播间,一盆盆兰花被拍下后,会通过打包、快递快速运送到各地花友手中。依托兰花产业,松岗村村民流转土地得租金,入股合作社得股金,就近打工得薪金,年终分红得年金,无论是村集体经济还是村民收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除兰花之外,翁源县充分利用已打造成形的美丽乡村网红景观,依托三华李、九仙桃、甘蔗等优势农业产业资源,大力发展农特电商、生态旅游、特色民宿等新业态,打造大湾区农产品供应基地、生态体验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用“花瓶子”“果园子”“菜篮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真正让农民有获得感、幸福感。

  

  三、多元融合发展 汇聚磅礴力量

  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示范带既不能单独发展一个维度,也不能将几个村机械地串联起来,而是需要把这五个维度融入示范带各村建设的全过程,将示范带上的各类优势资源集聚起来,做大做强做优示范带上的标志性项目,不断提升示范带品质和活动,发挥示范带对周边区域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1)全域统筹,分区规划

  以城乡统筹概念为指导,对项目地自身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特色产业等进行全面统筹规划布局。从乡村的自身优势出发进行功能的分区与发展建设。依照全域统筹、分区引导理念指导原则,实现对分区对象有规划、有目标的引导,促进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发展。

  (2) 协调统一,分村规划

  乡村振兴示范带包含多个村庄,对各村庄进行协调统一规划,建设时使用统一的建筑材料,让各村庄无差别衔接,形成整体风格协调统一的局面。此外,应根据各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创新模式,挖掘不同村庄的独特魅力。

  (3) 加强基建,完善结构

  根据各乡村基础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道路布局,增强各村庄之间的联系;通过基础设施及路网的建设,构建绿色、生态、畅通的交通体系;设立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打造“为人民服务”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四、总结

  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擘画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示范带”是乡村振兴的全新舞台,乡村振兴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形成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先进经验,保护乡村绿色生态,依托当地优势,实现三产融合,助力农村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区域示范作用引领全域发展,提高农民们的收益,打造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的新型乡村示范带,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关于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关于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